精神病與心理健康

Google+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+

什麼是「精神病」?

當心臟病牽涉的器官是心臟,精神病所牽涉的器官是腦部。在精神病中,大腦某部分受損,產生了各種病徵,包括認知功能、思想、情緒、感官、行為、生理功能 (如睡眠、食慾) 的異常,並影響一個人在生活上各方面的表現。和其他器官的疾病一樣,絕大部分的精神病都可以透過適當的治療而康復。隨著科研的發展,在最近的二、三十年,精神科治療得到很大的改進,尤其是在藥物治療方面。

要明白精神病,有兩個重要的概念要了解: 1. 「腦部」 (brain) 與「心理」或叫做「精神」 (mind)的關係;2. 「腦部」與「身體各部分」的關係。

我們所講的「心理」或「精神」(mind) 其實是一種大腦活動的表現,其中包括思想、情緒、行為、感官等。大腦就是產生「心理」的器官。

大腦作為身體其中一個器官,其運作與其他器官是息息相關。正常的大腦運作有賴其他器官的正常運作,例如,若果心臟衰竭,大腦得不到足夠的氧氣,腦部便不能正常運作,導致神智不清。同樣地,腦部亦影響其他器官的運作,例如,大腦想起一些令人驚嚇的事物,即時會心跳加速,血壓上升。由此可見,「心理健康」和「身體健康」是密不可分的。     

精神病比很多人估計的更為普遍,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患上精神病。英國一個大型的調查發現,在職人口之中每六個人便有一個人患有精神病,即是患上精神病就如患上哮喘病一樣普遍。此外,每二十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就有一位會患上老年痴呆症。在已發展國家,大約百分之五的男士以及百分之十的女士在一生中會患上抑鬱症。在二零零零年,世界衛生組織預期二十年後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重症,僅次於冠心病。

由於社會對精神病的歧視和誤解,令患者不願意求診及接受治療。即使患者鼓起勇氣求醫,他們常常也要隱瞞自己的病。這令到一般人有錯覺,以為精神病很罕見。所以當我們明白精神病並非是絕症以及其普遍性,我們便更能幫助自己及其他人克服精神病患。

 精神病有哪些常見的種

精神病有多普遍呢?

常見的精神病包括:老人痴呆症、物質濫用 (如酒精、鴉片、興奮劑等) 有關的精神障礙、思覺失調、情緒病 (包括抑鬱症及狂躁抑鬱症)、焦慮症 (包括泛焦慮症、驚恐症、強迫症等)、飲食失調、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 (包括自閉症、過度活躍症等)。     

精神病有什麼成因?

精神病所牽涉的器官是腦部。和大部分其他器官的疾病一樣,精神病是由外在及內在的成因一起造成的。

在精神病中,內在的成因主要是由遺傳所造成。「外界壓力」主要來自生活中各種令人傷心及精神耗損的事,例如童年時受虐待、失戀、失業、工作及家庭負擔。精神壓力引致體內產生過量的「壓力荷爾蒙」 (包括「皮質醇」) ,從而損害腦部。其他外界壓力可以是有毒的化學物質 (例如酒精、毒品) ,或者直接的大腦創傷 (例如中風、頭部創傷) 。

若一個人的腦部先天上,基於遺傳因素在生理功能上較脆弱,在面對外來壓力 (如失戀或吸食毒品) ,他的腦袋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時,精神病即告發生。各種精神病有不同的主要症狀,例如抑鬱症的主要症狀是情緒抑鬱;思覺失調的主要症狀是思想及感官異常;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症狀是認知功能受損。症狀之不同取決於腦部哪一個部位受創,以及個人先天上傾向哪一種病。

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波動,或者有些極端的想法。如何界定一種情緒或者一個念頭是屬於不正常,甚至是有病? 要抑鬱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抑鬱症呢? 一般而言,一個精神病有兩部份── 一、病徵;二、病徵所引致日常生活功能上的影響或令個人感到困擾。精神科醫生在鑑定每一個病徵時,會考慮其持續性、嚴重性和其他伴隨的症狀。例如,在抑鬱症中,情緒是整天都顯著低落,持續超過兩個星期,並且有其他症狀 (例如疲倦及對事物失去興趣) 。這些病徵影響患者的功能,例如工作能力。最終,鑑定精神是否異常需要醫生的臨床技巧及經驗,所以若懷疑患有精神病,最好是尋求醫生的診斷。

精神科醫生評估病人時,會聆聽病人表述的感受和想法,以及觀察病人的行為。醫生亦會收集病人相關的背景資料及生活情況,以及親友對病者的觀察。醫生會根據一系列國際公認的診斷標準,來鑑定病人所患的精神病的種類,並且分析病人生活上各種問題如何促使精神病的發生。醫生利用抽血檢查及電腦素描等作為輔助,以排除身體其他部份疾病所導致的精神病病徵。所以,精神科醫生的臨床技巧以及病人是否願意透露病情,對於準確診斷精神病及計劃治療,是最為重要的。

如上述所言,精神病主要是靠醫生的臨床技巧去斷症,抽血檢查及電腦素描是輔助性質;情況跟確診身體其他部份的病 (如心臟病、癌症) 有所不同。這個分別是由於精神病所牽涉的器官是腦部,腦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。現今一般腦素描在技術上只可以顯示不少於幾毫米的病變組織,如腦腫瘤或出血,所以,絕大部分精神病中的腦細胞活動異常是不能被顯示出。例如,對於一個思覺失調的病人,一份「正常」的腦素描只是代表病徵不是由於腦腫瘤或腦出血而引致,但這些病徵肯定是由腦細胞異常的活動所造成,而且可透過藥物治療的。總括而言,所有精神病都是腦部病變所造成的

精神科醫生如何診斷精神病?

精神科治療主要分為「藥物治療」及「非藥物治療」。「藥物治療」是透過平衡腦部裡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,例如抗思覺失調的藥物,主要是透過調節腦內一種名為「多巴胺」的化學物質,從而抑制妄想的出現。一些藥物甚至可以促進腦部受損部位的修復,例如抗抑鬱藥一方面加強腦細胞之間「血清素」的傳送,另一方面促進腦部產生一種名為「BDNF」 的腦神經生長因子,從而促進受損的腦部區域康復。

「非藥物治療」包括各種的心理治療及精神科復康訓練。「心理治療」幫助病人改變自己的思想及行為模式,例如在抑鬱症中,認知行為治療是透過一位治療師引導病人,令他嘗試改變現有的負面思考及消極的行為模式,從而改善情緒。

關於心理治療有兩個重要的概念。第一,雖然叫做「心理」治療,但治療的最終效果,是透過改善病人思考及行為模式,達致改善腦細胞的結構及功能,以及減低病人日常的精神壓力,從而促進腦部的復原。第二,接受心理治療與接受手術治療不同的地方是,在接受手術(例如切割腫瘤) 時,病人躺在手術枱上,讓外科醫生將身體裡面不想要的部分切除。相比之下,接受心理治療並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。接受心理治療就有如健身一樣,健身教練指導及鼓勵你去完成一系列的訓練。歸根究底,是你自己去出力出汗去舉重和跑步,以去除你不想要的贅肉,令肌肉結實,提高心肺功能。在心理治療中,所有療效都有賴你努力去令自己有新的行為及思考模式,沒有人能代替你的角色。

精神科復康訓練透過安排病人做一份與其能力相符的工作,以維持他對工作的動力以及工作技巧的掌握,並讓患者重拾在日常生活及工作所需要的相處技巧。

 如何處理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?

精神科治療如何發揮效用?

藥物副作用是需要注意的。每一種藥物,無論是中藥或是西藥,都會有副作用。而每一種藥物可以出現的副作用可以多達數十種,這反映了副作用的出現是因人而異,常見的副作用 (大約出現多於百分之十的病人) 通常只有幾種,其餘的都不太常見。在精神科藥物方面,近十數年,新一代精神科藥物在減低副作用方面已大大改善。同時,隨著身體慢慢適應藥物,副作用很多時會有所消退,所以醫生可透過調較藥物的份量、更改服藥次數及時間,以減低藥物的副作用。病人向醫生詳細描述服藥後的不適是非常重要的,醫生會判斷這些不適是由於副作用、屬於精神病病徵的一種、還是一種新疾病所引起的。有些時候,副作用是無可避免的,但是醫生會和病人商討,平衡病發的風險及副作用的害處,決定選擇那一種藥物治療。害怕副作用而完全拒絕藥物治療是一種不智的做法,因為即使一種藥物有副作用,醫生永遠有調較藥物份量、「轉藥」、甚至停藥的選擇。

分享

留言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按個讚吧!

關 閉 視 窗